|  EN

邵婉莹

摘录自中国反洗钱实务2019年第5期

 

一、风险为本的含义及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意义

(一)风险为本的含义

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是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四十

项建议》和沃尔夫斯堡集团自律性反洗钱原则所倡导的,指在开展反洗钱工作时,通过科学评估不同机构、业务、客户和交易等所面临的洗钱风险,决策反洗钱资源的最优投入方向和比例,采取差异化反洗钱措施,使有限的资源能投入到高风险领城,提高预防与打击洗钱活动的有效性。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理念是以关注洗钱风险为核心,强调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推行适度监管,根据风险的高低来投入有限的资源。

(二)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含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及客户分类管理指引》,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评定指机构根据客户身份、风险等级分类标准,对客户按照高、中、低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目的是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识别和监控措施,切实防范洗钱风险。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洗钱风险分类管理办法》(2018年版),客户洗钱风险分类是综合考虑客户特性、地域、业务、行业或职业等各种因素及例外情形,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将客户划分为不同洗钱风险等级,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并按照客户洗钱风险高低采取差异化的反洗钱监控措施及客户服务策略的风险管理活动。

客户洗钱风险分类应覆盖金融机构全部客户,在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指导下,根据风险评估标准,确定客户的风险等级,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地,同时,根据客户的交易及其他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其风险等和所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意义

一方面,优化配置合规资源,有效降低反洗钱工作成本,在“规则为本”的反洗钱传统理念中,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协调成本非常高,但效果却不理想。在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通过客户分类系统识别出高风险客户,并采取强化的控制措施,对低风险客户采取简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尽管开发与建设系统的成本大幅攀升,但分类客户管理能有效节省合规资源、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客户流失率、减少为开展反洗钱工作所造成的其他利益损失。

另一方面,增强反洗钱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根据客户风险等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把注意力集中到只占少数的高风险客户身上,对高风险客户开展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使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目的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二、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工作要点和流程

(一)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指标设置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应按照客户的特点或者账户的属性,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或者账户的风险等级,定期审核本金融机构保存的客户基本信息,对风险等级较高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应严于对险等级较低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对本金融机构风险等级最高的客户或者账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金融机构要结合客户的特点及账户的属性,依据地城、业务,行业客户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客户的风险等级。总体而言,制定客观及科学的评估标准需要注意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的指标。

从宏观指标来说,要从国家、地城和行业等因素来进行相关考察。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在同等条件下,来自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监管薄弱国家(地区)的客户风险等级应高于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客户,对国家和地域的考察,应对客户及其实际控制人、实际受益人的国籍、居所、注册地、经营所在地等是否在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布的制裁、禁运的国家与地区,或支持恐怖组织活动的国家或地区;是否在缺乏反洗钱法律和监管的国家或地区;是否在贩毒、腐败、走私、跨境犯罪、金融诈骗等犯罪猖獗的国家或地区;是否在“避税天堂”的国家或者离岸金融中心,对行业的考察,主要是因为某些行业容易被利用来进行洗钱犯罪,应该获得高度关注,例如賭场等娱乐服务、会计师艺术品经营、贵金属或珠宝销售、典当、彩票、拍卖、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收购等行业,洗钱高危行业的主要特点在于资金使用量大、表面交易容易掩盖客户资金的真正来源及交易的真正目的等。

从微观指标来说,主要从客户特性和交易记录等要素来进行相关考察,从客户特性来说,对于单位客户,应从其经营背景、经营特点、组织架构、声誉等方面来评估,要考虑是否存在接受有权机关调查的记录,与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关系的时间长短、单位股权或控制权结构的复杂程度,单位开户证件的核查难度及信息公开程度等情况。对于个人客户,除了评估客户身份背景以及反洗钱调查记录以外,还要考虑客户的年龄与其财富状况、社会活动、风险偏好等情况。从交易记录来说,个人客户与对公客户之间频繁发生大量资金交易、账户交易量大,交易笔数多,但日终无资金沉淀、频繁办理一次性业务办理与身份明显不符的业务交易等客户身份资料的识别及客户交易记录的分析研判是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要点,在设置指标模型时应重点跟踪完善。

(二)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具体流程

金融机构根据客户身份、交易特点,考虑国家、地域及行业的风险因素将客户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客户的风险等级。部分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更加细致,如中国工商银行按洗钱风险程度高低,将客户依次划分为禁止类、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类别。首先,比较科学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分类方式应为系统初评与人工复评相结合。在新建业务关系时,通过反洗钱监测系统完成对客户风险等级的系统自动初次评定。在系统功能未能充分论证准确性之前,对结果采取人工复评的手段能有效提高分类评级的质量,人工复评主要通过对客户风险指标评分、客户尽职调查、客户交易情况分析等方式最终确定客户风险分类等级。

其次,金融机构要对风险分类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在与客户业务关系存续期间,金融机构应采取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关注客户及其日常经营活动、金融交易情况、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如发生可疑情况应适时调整客户风险等级。对已确定风险等级的客户,要定期对其风险等级进行重新审核。如高风险客户重新审核期限最长不超过半年,次高风险客户重新审核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等。

最后,根据风险为本的原则,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采取差异化的客户管理策略和风险防控措施。如对高风险客户采取强化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低风险客户采取简化的风险控制措施等。客户风险分类是反映客户风险状况的依据,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决策、客户服务、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时,应全面了解和充分考虑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分类结果,提升洗钱及业务风险的综合防控能力。

三、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客户资料真实性无法保证

风险等级的评定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但是金融机构在收集客户信息时缺乏技术支持,一般只依靠柜面人员对客户身份证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但是较难对客户的收入状况、资金来源、交易目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即使客户提供相关信息,营业机构也无法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真实性无从保证,随着金融创新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金融机构更多的业务是依托电子渠道来实现的,非面对面业务的增加加了客户身份资料获取的难度。

(二)风险指标的动态调整时效性欠缺

风险等级的评定主要以系统评定为主,人工复评为辅。系统评定的准确度取决于反洗钱风险分类系统中风险评估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由于完善和维护系统的成本巨大、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易变化的复杂性、风险指标动态调整的滞后性等因素,系统研判的初评结果准确度有待商榷。

(三)人工判断的质量较难保证

一方面,风险分类岗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较难确保分类结果的质量。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要求具有反洗钱专业分析能力,熟悉金融机构每项业务的风险点,掌握风险划分的标准,从巨量的客户资料及交易数据中识别和准确界定每名客户的风险类别,然而,风险分类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年龄结构老化、业务培训不能与时俱进等因素,决定了评级结果不能确保质量。

另一方面,存量客户风险分类工作量大,反洗钱专业人员配不足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驱使下,对系统评定结果的人工复评倾向于全部采纳系统评定结果的机械化操作,不能达到人工调整作为系统初评有效补充手段的初衷。

(四)风险等级划分后结果运用率低

部分金融机构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风险等级划分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但实施的后续管理措施普遍不足。受到市场竞争、业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办理中存在客户身份识别“走过场”、制度执行不到位、洗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客户风险分类完成后,需要各专业条线在自已相关的领域中对划分结果作最终的营销决策、市场拓展或采取相对应的客户服务等。但反洗钱分类系统外挂于业务系统以外,由于无法实时联动,风险分类系统的分类结果无法实时应用于洗钱风险防控。

四、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思考和建议

()拓宽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夯实洗钱风险评级的信息基础

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客户信息获取途径及方法,办理业务时既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证信息系统和身份证鉴别仪等技术手段来核对客户身份信息,又要综合运用外部系统资源来丰富对客户的身份认识,确保客户身份的真实性,金融机构可与工商、税务、质监等政府部门信息联网,也可在互联网上查询客户的背景信息。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账户系统、金融机构的内部业务系统也是获取客户信息以综合运用的重要渠道此外,要建立高风险客户的回访制度,对高风险重点客户要持续跟踪,并对其信息进行维护,关注其账户的异动情况。

(二)加大风险分类系统的研发与投入的力度

由于金融机构客户数量大,分类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系统先做分类筛选,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研发不断完善风险分类系统,将从不同途径收集的客户基础信息嵌入系统,使信息量化为各项风险要素指标、风险子项,并通过数值展现出来,为客户风险分类规范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使系统更贴近业务需求,应向金融机构各业务部门、反洗钱岗位人员收集完善系统的业务需求及建议;同时应研发实时与外部反洗钱相关信息对接的系统,科学动态地调整分类标准及指标。

(三)加强内部联动,推动风险分类结果的运用

反洗钱客户分类工作最重要的环业界实践节是将风险等级划分的结果延伸到各部门及专业条线的反洗钱工作的各个环节。金融机构要建立高风险客户名单管理制,并实现各业务部门的联动。反洗钱部门要及时将更新的高风险客户名单转发到各业务部门,并提醒在开展业务营销及推广时要重点关注,防范洗钱风险。例如,电子银行部应加大对高风险客户的网上银行交易等非面对面业务交易的监控等。同时,各业务部门应将分散在本专业系统中的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信息反馈到反洗钱部门,以有效将信息整合,推动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强化反洗钱分类专业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一线员工及反洗钱分类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一线员工的客户身份识别的能力及技巧,提高反洗钱分类岗位人员的业务技能,使其熟练掌握分类标准,准确界定客户风险类别。将反洗钱分类岗位人员交流任职到其他业务部门,一方面可以将反洗钱的理念与技能向其他部门宣传扩散,强化各业务部门员工的客户尽职调查职责;另一方面可以使反洗钱分类岗位人员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及各部门的金融产品,提升研判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加强监督检査,确保客户风险分类过质量关

金融机构应开展反洗钱客户分类工作的专项检查,通过检查人工评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来确保客户分类工作的质量过关。检查对不同风险类别的客户是否有定期重新审核,动态调整客户的风险等级,同时,还要检查各专业部门是否在本专业范围内对客户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对高风险客户采取严格的准入把关及严格的身份识别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引导金融机构重视风险等级的评定工作,在兼顾效益与风险过程中取得最佳平衡点。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请联系:021-51557562